2020 书与思考
- Linda Chen
- Jan 3, 2021
- 16 min read
2019年11月,我刚从巴西回来,我在巴西的经历引发了很多我对社会结构的思考,我想去明白为什么存在不平等?什么导致了贫穷?为什么这个社会是这样的?因此2019年末和2020年初,我读了《21世纪资本论》和《穷人经济学》。还有一本我买了还没读完的书,叫《进步与贫穷》(progress and poverty),也是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为什么要学经济,经济是我们解读我们社会结构的其中一个工具。
《21世纪资本论》非常好地剖析了为什么穷人会越来越穷,富人会越来越富,更重要的是我了解到我问错了问题,我曾经的问题是 “什么导致了贫穷?”,其实应该问的是 “什么导致了财富?”,因为以前的我们都是贫穷的,是一部分人找到了生财之道。两本书也同时强调了,如果我们想活在一个不论出生,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社会,那么政策是最有利的手段,比如说用progressive taxation, 对有钱人征收更多的税,保证每个人的受教育的机会等。
但是如《穷人经济学》里面说:
"very bad policies are sometimes born out of the best intentions, because of a misreading of what the real problem is: Public school systems fail the majority because everyone believes that only the elite can learn. Nurses never come to work because no one tried to make sure that there was a demand for their services and because of unrealistic expectations about what they can do" -- P254
对于我在巴西的经历,其实过去一年了,我还是很难释怀,我很少去回顾过去的那段日子,因为每次回想都觉得很难过,我总是觉得是我抛下了他们,我没有办法为那些人的生活尽一份力,所以我逃跑了。我觉得一直往前跑一直往前跑,一切都会过去,那个国家已经和我没有关系了,但是经历过的事情,是不可能消除的,社会平等问题成了我的心头刺,下一年我希望可以读更多这方面相关的书籍。
关于如何从情绪上去处理我在巴西的那段经历,恰巧我上周刚刚读完了Melina Gates (比尔盖茨老婆)写的《The Moment of Lift》,这本书给了我很大启发。这本是她记录关于她做比尔盖茨基金会的经历和感悟,她的文字给我触动很大,很难想象一个生活如此富裕的人,并没有对人间疾苦充耳不闻,她是真的走到了这个世界最困难,最不堪入目的地方去做慈善,在书里,她也提到了好几次,有时候事实的残酷过于残忍,她一时没办法在情绪上接受,必须取消接下来的旅程。最后她是这么说的:
"acceptance does not mean accepting the world as it is. It means accepting our pain as it is. If we refuse to accept our pain, then we're just trying to make ourselves feel better....All of us have to let our hearts break; it's the price of being present to someone who is suffering. " -- P258
1月底,2月份的时候我回了趟多伦多,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决心要转行,因此很多我想读的书,也为专业书让道了,不过我一直用audio books听中世纪以前的历史。我对古文明的兴趣也是源自于2019年,我在阿根廷的一个二手书店捡到了一本1874年出版的,给当年高中生写的一本世界简史。
开篇首页作者写到:古希腊,古埃及,波斯,希伯来这些都是什么?这些国家都对整个人类文明又有着什么贡献?是从这本书开始,我突然意识到我对我们整个人类文明如何走到这一步的一无所知。
这本书非常善于归纳,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看它整理语言的发展和分支那里,罗马语言的体系后面发展出来了意大利语,法语和西班牙语,英语为什么不同是因为掺杂了德语,这些语言的发展也是这些国与国之间历史的缩影。更有意思的是历史的发展轨迹,当时的雅典,比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斯巴达在思想上发达很多,也文明很多,但是被斯巴达给干了,罗马帝国又比整个希腊在思想发展上要低级很多,但是最后罗马帝国把他们都给干掉了。
抱着想要了解更多的好奇心,我听了一本audio books自己出的《古世界历史》,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听到罗马帝国的衰落,基督教的兴起,现代欧洲的形成。我又继续听了《荷马史诗》上下两部,《波斯帝国》,《著名的罗马》,《hannibal》以及最后在5月份听了《拿破仑和法国大革命》。
Hannibal是我非常喜欢的将领,凭一己之力差点阻止了罗马的崛起,他来自一个在历史上不起眼的小国,他出征罗马的使命也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每个谈罗马历史的书上都会提到他的名字,他就是这么牛逼。
我觉得Hannibal 和亚历山大大帝是鲜明的对比,亚历山大天生就是天子骄子,天生就拥有天时与地利,战无不胜,而Hannibal总是缺乏天时和地利,但是却凭借着自己的坚韧和智慧,也在历史书上留下了自己的姓名。他坚韧的品质也恰恰是罗马人的品质,罗马人一开始很笨,但是罗马人死都不认输,在罗马人的眼里,我可以输掉一场战疫,但是我永远不会输掉这场战争,就这样死扛了10几年,一遍挨打一边学习和进步,最后干掉了Hannibal。我看到的,和听到的历史书都说:战胜Hannibal之后的罗马,世界上再无对手。
每一本书都很有意思,让我对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文化和政治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这里细节就不说了,宏观来看,只觉得历史的有趣,你看世界上有亚历山大大帝这样的,天生的王者,有hannibal这样的靠自己的打拼终究没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有像凯撒大帝那样的,即是机遇(罗马共和国到后期太过官僚)又靠自己,还有像拿破仑那样的,时势造英雄。凯撒十分羡慕亚历山大,当时看着亚历山大的雕像,觉得自己都30多岁了,怎么还一事无成,亚历山大20多岁就统治世界了,但是他自己大概都想不到,他牛逼之后,对世界的影响远远高过亚历山大。
雅典的文明如此璀璨,当时罗马太不起眼,希腊人都没听说过他们是什么东西,但是最后一统世界上千年;罗马帝国瓦解后兵荒马乱,9世纪左右,如果再看世界,中国唐朝盛世无其他文明可及,欧洲还是胚胎时期,但是接下来的历史和大家预想的恰恰相反。
其实从人类文明的开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我们就一直在思考我们可控的,和不可控不可预测事物之间的关系。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觉得《荷马史诗》的刻画,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真的太爱这本书了。读完荷马史诗,我觉得其他所有我读过的小说,都可以靠边站了。
《荷马史诗》有一个很巧妙的设计,在书里,人和神是同时存在的,人知道神的存在,因此总是会向神祈祷,而神也可以插足人类的事情,但是人们往往无法得知神的插足,作为读者,我们是第三视角,可以得知背后发生的一切。举一个我很喜欢的细节:
在奥德赛(odessy)里面的一幕,一个公主和奴隶们去河边洗东西,突然跳出来了没穿衣服的男主,这是一个任何女孩都会觉得十分惊恐的情况,但她却鼓起了勇气,沉着询问这个陌生人的来历,其实这是雅典娜女神悄悄地在女孩心上放了一点勇气,让她可以沉着面对。
还有比如说,荷马史诗下部书的男主 -- 奥德赛,真的特别背,他参加完战争之后,他的船都能看到家乡的炊烟了,但是最后一秒,他被自己的一个猪队友给害了,最后又花了20年才到家。其实被猪队友害这种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合理,但是当我们拥有第三视角,可以得知背后发生的一切之后,我们知道那是因为奥德赛曾经得罪过一个小神,因此小神对奥德赛下过咒语。
《荷马史诗》也把人类的感情真的刻画得很细腻,我再说两个我最喜欢的例子,一个是描写英雄奥德赛,时隔20年,历尽千辛万苦回自己的国家,和妻子第一次重新相聚的那一幕。
奥德赛在众英雄里口才极佳,是靠着这张嘴才可以一路漂泊回家,但是与妻子终于重逢的那一刻,不是热情的拥抱亲吻,也不是嚎啕大哭,而是雄辩家奥德赛说不出一句话来,只是低着头,不敢看妻子。妻子也是个厉害人物,在他不在的期间,想尽办法守住他作为国家统治者的地位,坚决不另嫁,把儿子拉扯大,但是这时候,她也只是坐在他对面,静静地看着他,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多年以后如果相逢,何以贺汝?以沉默,以眼泪。
另一幕是特洛伊战争里的大英雄,伊利亚特,面对失去自己最好的朋友时的情绪。当他最好的朋友在特洛伊战争中战死,伊利亚特拒绝为好朋友办葬礼,拒绝接受好友去世的事实。
他眼里只有仇恨,茶饭不思,直到帮好朋友复了仇,复仇之后,他把敌人的尸体拖在马后面没日没夜一圈一圈地围着城墙跑,他说他不懂,为什么他没有感到一丝复仇后的欣喜或者解脱?
虽然当时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就觉得描写得很好,当时我当时说不出来好在哪,后面是在我看一本分析情绪的书的时候,我才知道,面对非常糟糕的时候,愤怒和仇恨这种情绪是你还没有接受这个事实的表现,而悲痛(grieving)的情绪才是接受,是疗伤的开始。
伊利亚特心软的时刻是,当敌人的父亲,失去了儿子的老父亲上门求情,希望他可以放过自己儿子的尸体,只希望求个全尸。当他看到另一个人和他一样失去了世界上对自己最重要的人,他悲痛得与老人相拥而哭,不再愤怒。
也是在这一段,阿波罗对众神说:每个凡人都要面临失去自己的挚爱的时刻,而他们都照样过日子,因为这就是人类的宿命,命运没有给凡人不朽的生命,因此给了凡人可以忍耐煎熬的心。
我很难想象这是一本大概在公元1世纪写的书,如今21世纪了,再读,依然觉得荡气回肠。
上半年,我还开始读了一些关于自然科学的书,我读完了《恐龙的崛起与没落》--《the rise and fall of dinasours》,没读完的两本是《植物的秘密生活》(the hidden life of trees),和《动物的秘密生活》(the hidden life of animals)。达尔文的书读了一本叫《下一个一百万年》,还有一本是收集了达尔文和亲朋好友的一些书信,明年希望读的是把《物种起源》和《人类的起源》(the descent of man)。
《下一个一百万年》是达尔文讨论对整个人类物种而言的终极问题,一百万年大概是一个物种停留在地球上的时间,之后要么已经灭绝,要么已经进化成另一个物种。达尔文觉得人类的终极问题在于,人口的增长和有限资源之间的关系,因此他预测,两种技术至关重要,一个是食物生产上技术的突破,一个是生物学的突破,有一天我们人类可以从生物学上改变自己,来控制人口问题。
《植物的秘密生活》这本很有意思,我很喜欢,里面说到其实植物也有很丰富的生活,比如说,他们其实也有很强的家族/群体的意识,树与树之间会互相分享养分,但是他们只会分享给自己的近亲,还有其实植物也是有学习能力的。还有作者提到,我们时常觉得树木一动不动,其实是因为他们和我们时间的刻度不同,很多苍天大树寿命上千年,因此他们做什么事情都很慢。
这些方面的书的确到下半年,的确因为时间问题被我搁置了,搁置就搁置吧,现在我的时间没有这么多,但是在这些书的确会让人更加谦卑一点,明白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用我们的感知作为尺子来衡量世界。
2020 5月到8月其实是我最难熬的三个月,虽然在一月底已经明确自己要往技术的方向发展,但是渐渐意识到好像data science也不是自己想要的,因为本质还是更偏商科,可是反而我更感兴趣技术背后的为什么,但这让我感到很害怕。我觉得我已经努力了好几个月了,我想看到成果了,但如果我继续往深走,我还要付出不知道多少倍的努力,我不知道还要多久我才能看到一些回应,我不知道自己还要不要往前走,接下来要怎么规划。
8月份我找到了一份兼职,这给了我缓冲的机会,我觉得至少我有份收入,而且这个工作也是进入科技行业一个不错的敲门砖。2020我只跟身边很少的人说了我转行的事情,主要是因为聊了也没用,除了解释就是证明自己。
但是我找了很多行业里的人去聊,做了数不清的networking,后面发现,我最终的选择,其实就是自己心里早就有了的那个声音。我最终的选择不代表我聊的人都没用,而是我聊多了发现,什么性格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情,最后还是回到我自己。
所以2020接下来我读的都是了解自己的书,一种是找到自己的声音,一种是了解自己的身体,让我更好的去应对压力,其余的都是和技术相关的书。
技术上的书有一些是很硬的,教科书类的什么 <The Elements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Introduction to Machine Learning with Python> 还有最近与我日夜相伴的 <Cracking the Coding Intervew>, <Daily Coding Problem>, <Hands on Data Structure and Algorithm with Python>。另外的是相关的,但是没那么硬的,比如说 <The Phoenix Project> <Data Science for Business> ,<Noise and Signals>我觉得也算啦,还有<Code>,从摩斯密码讲到计算机的起源。
最后是一些介于和自己的发展方向有关,与课外书之间的书:
<The Other Minds> 从学习其他的生物,来解读的人类意识问题,这本书的本意就是想追溯意识的起源。这本书很有意思,第一是因为,在学习计算机的同时,我看到了很多计算机和生物学上对等的概念。
<Theory and Reality> 这是我第一本关于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的书,我很喜欢,我觉得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整本书非常有框架性,毕竟这本书的开始,是作者在斯坦福教的一门课的笔记。他把科学思想上的重要分支,分支之间的关系,还有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都剖析得很清楚,主要是 围绕“什么才算是科学?” 这个话题展开的,也讨论了 “什么才叫科学进步?” “我们怎么知道我们进步了?”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当我知道整个框架以后,以后我读很多东西,我会明白,这个作者的观点,只是整个框架底下的某一个流派的其中一个分支,我还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很多问题也还存在争论。
<Game Theory and The Social Contract - Playing Fair> 今年在刘老师的组织下,清华逻辑部开始了2周一次的读书会活动,而且也提供线上参与的方式(感恩),这本书是读书会的其中一本,所以我是跟大家一起读的。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知识储备极大的数学家,把政治哲学里面的大哲学家全都串起来点评了一遍,然后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借用经济学模型来解释伦理学,也非常好地反驳了那些,认为用经济学模型就是忽略人性的说法。
作者提出的那个模型我不是很赞同,上一本书的内容帮助我更宏观来看作者的模型。也许是我理解得不是很到位,但是我记录一下,怕我自己忘了,我觉得这本书作者提出的模型,多少受了当时20世纪到21世纪都很盛行的贝斯定理的影响,而他反对的洛克的模型,是在18世纪逻辑学,数学盛行的时候的提出的思想。作者提出的模型,其中一个弊端是,在他的模型下,不可能出现什么真正的revolutionary的思想,而我们社会的进程,很多时候是这些revoluntionary的思想留下了最深的烙印,比如说洛克的人人平等。
这让我想到kuhn提出的,把思想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一个paradigm上面日新月异,一个是颠覆性的,把整个paradigm都改变了的思想。kuhn说,科学的发展两种都需要,如果每天都在颠覆,那我们任何思想都不可能有深度,如果一直深挖一个思想,那么我们也许在选择性得对一些新的发现视而不见。我想,伦理学或者政治哲学的思想,和科学哲学是不是也有很多对等的概念呢?
把这个先放一边不说,书里有两点这个作者给了我很多的思考,一个点是“合作是怎么产生的?”, 合作是人类社会得以运作的根本,但是在逻辑上,对这个现象的产生,我们还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无亲无故的两个人可以建立信任,许下承诺,达成合作呢?很多做博弈论的学者都想尽各种办法来证明,合作一个最合理的博弈结果,但是作者对那些观点一个一个点评,一个一个推翻。
另一个点是作者对于自由意志的看法,我觉得是一个挺高能的观点(可能只是对我而言),作者认为,人可以有自由选择,人生可以有不确定性,但是那不代表我们有自由意志。作者用了计算机来举例,一个相同的程序,因为有不同的数据套入程序,会有不同的结果,我觉得这是 “注定” 和 “有选择权” 的一个灰色地带。
并且,虽然计算机是运作是根据程序员的代码来的,但是随着程序越来越复杂,就算是程序员本身也无法知道,到底会运算时会出现什么结果,这就是不确定性。因此不确定性,有一定选择权,和注定在某种程度上是兼容的。
换句话说,我们的造物主不一定是完美的,万能的 “上帝”,可能也是不完美的,会犯错的,只是比我们更高等的生物罢了,就好像,程序员对电子世界而言,就是造物主。
了解自己身体的书:<In the Flo> 这本书我推荐每个女孩子去读,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女人一个月里面,因为荷尔蒙分泌的问题,其实每一周的状态是不同的,因此如果我们以男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要求自己每天如一日,其实会给我们身体造成很大的压力。里面也提到,为什么女性的压力往往会更大,因为很多职场的规定,都是男人规定的,或者是在只有男人工作的时候留下的,所以并不是很符合女性身体的工作机能。
但是我们可以更了解自己的身体,然后在我们可控的范围内去给自己空间。看完这本书这之后,我每个月会根据自己身体的不同时期,调整我的运动量,还有我的饮食,工作内容方面我也会考虑自己这段时间的体力稍有侧重。
<Highly Sensitive People> 这本书叫《高敏感人》,书里说其实可能有1/3的人都是高敏感人,这本书最后有一个高敏感人的测试,60分以上算高敏感人,满分是140,我大概是80多分,90分这样。
这本书让我对我自己的性格更加了解,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聊很久的天会很累,为什么对别人的一举一动,还有别人的suffering特别很敏感,比如说小的时候我不敢把鱼捞起来,因为我觉得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在鱼网里面挣扎,还有我不能看死去的小鸡,还有在巴西的经历让我特别痛苦等等。
我以前其实是很不喜欢自己的性格,我觉得很敏感,我也太在乎很多事情,但是现在我慢慢知道去了解自己的性格,去了解自己这种性格的强项和弱项,我知道我这种性格适合怎么样的相处模式,我需要怎么样去照顾自己的感受。
<Moonwalk with Einstein> 这本书是解释我们的记忆是怎么工作的。<Nudge> 是解释我们的大脑处理信息时候的一些规律,当我们了解自己大脑的弱项和盲点的时候,我们可以事先做好计划来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
在思想上比较鼓励我的书是,大法官Ruth Bader Ginsburg (RBG) 的 <My Own Words>。这本书我想说三点,第一点是,我以为这应该是一本自传,但是几乎半本书都是法官大人在说别人的故事,她经常去讲那些鼓励了她,给她人生启发的人的故事,有些人是名人,有的只是小有名气,还有一些是她在开庭的时候遇到的默默无名的普通人。我以前是一个很爱读名人传记的人,初中的时候读得多,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传记,我第一次这么深刻感受到,什么叫谦卑。
第二点就是我之前说的,你做什么选择,你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而不是你有什么样的人生,你就应该做什么选择。举个例子,法官大人在生下第一个孩子之后面临一个抉择,她是要在家照顾孩子呢?还是继续去完成法律的学业。那个年代,女性法官是不受待见的,RBG是第一批,一些法学校开始愿意招收女学生后招进去的,她们那一届的女生屈指可数,毕业之后整个纽约州的律师事务所都不待见她们。
那时候她的岳父对她说,Ruth,如果你选择在家照顾孩子,这是一个再合理不过的选择,没有人会怪你放弃学业,但是如果成为法官是你的梦想,你要去成为法官,那么我相信,你自然会找到解决照顾孩子的办法。最后,大法官决定追随自己的梦想,上课的时候找保姆带孩子,下课陪孩子,孩子去睡觉后继续学习到深夜,完成学业。
第三点是她对为女性争取平权所作出的贡献,大法官不是一个会拿着喇叭,大声喊出自己观点的人,她说话很慢,声音也不大,但是言辞凿凿。我觉得下面这个例子,展现得再淋漓尽致不过。这个例子是大法官的先生在一个演讲上分享的,写这个例子的人是曾经帮大法官打字的一个打字员,她是一个女性,她说:
有一天法官大人的丈夫给了我一个一百多页的文章让我打出来,上面写的都是关于性别歧视,堕胎的这些话题,我吓惨了,这些 “女性” “男性” 的字眼笼罩着我,我从来没有听过有人像她这样使用这些词汇,我更不知道很多这些词汇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比如说女人和女性)。
几个月之后,他对我说:我的妻子要来了。我心想:上帝啊,那个奇怪的人终于要出现了。这时候我看了一个一米五出头,不到90斤的,有着温柔声音,穿着绿色裙子的女人。我心想:“这真的就是这些文章的作者吗?她难道不应该是像Geroge Sand那样吗?她的雪茄呢?她邋遢的裤子呢?我低头继续打字。
之后的假期,我回到了我的家乡西班牙去度假,我们去参加了一个很大的鸡尾酒晚会,这时候,我的丈夫很自然地对主人说:这是我的女人(这个是西班牙语里面很常用的介绍语 esta es mi mujar),站在旁边的我脱口而出:我不是你的女人,我也是个人,我有自己的名字,我的名字是Anita L'Oise Ramos Mostero de Escudero! 正当这边一片尴尬,这时候坐在房间后面,一个80多岁的老妇人冲着我喊道:美国万岁!
就先说到这里吧,这些是我想记录下来的书,还有一些我读了一半,没来得及说的书,却很值得仔细说的书,留到明年吧。我觉得读书还是要多少写点读后感,不然很多当时读完的感动,之后会忘记。还有,虽然这种年终把书串起来点评的做法真的好累,每一本书也没办法深刻去写,但是写的过程会要求我把不同领域的书都联系起来,这个过程对我自己而言也是一个收获。
2020 还是挺开心的~ 坚定了自己的道路,难得有跟我妈长时间朝夕相处的机会,summer也从纽约回到了温哥华呆到现在,还有清华的读书会等等都是开心的事情。2021,继续努力吧!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