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log: Blog2

实修学习笔记

  • Writer: Linda Chen
    Linda Chen
  • Feb 10
  • 13 min read

Updated: Feb 10

以下的笔记主要是根据南怀瑾老师的书《答问青壮年参禅者》而来的,其中我也结合了自己的根本传承上师的书,主要是《定中之定》和《三摩地玄机》两本。我是2024年10月份,在西雅图皈依的佛门。南师的书讲述得非常清晰透彻,收益颇多,因此写下记录,以便自己以后复习。


实修的方法,南师说基本上就分为数息观和白骨观,但是不仅仅有这两者,修行可以从地水火风空,5大观的任何一观入手。

修安那般那(出入息),是了四大当中,从“风大”入手的路线;修不净观、白骨观是从“地大”来的。当然还有些人修水观,是修“水大”过来的。密宗讲修“拙火”,是由“火大”观来的。也有人修密法,专修空观来的,在嵩山也可以修,但在峨眉山、五台山、喜马拉雅山顶,那里打坐不是这样坐的,最好是用“狮子坐”法。狮子坐是狗的坐法,动物坐法,两个脚底心一靠,平的,不需要坐垫,眼睛看到虚空,跟虚空合一,忘掉了。地水火风空,修五大观,各有区别。

南师的书,引经据典,都有出处,并且会鼓励大家去做拓展阅读:

整个的修行方法,《楞严经》二十五位菩萨的圆通法门和《圆觉经》上十二位菩萨,都是报告修行经验。其中有修止、修观、修禅那;“禅那”跟“止”两个怎么配;“禅那”跟“观”怎么配;“止观”跟禅那怎么配,翻来覆去二十五个,这都是方法论。这是讲工夫方面。

我自己跟着密宗修行,师父没有让我们专门修空观,也是推荐从数息法入手,但是密宗讲究观想,讲究加持,因此在入三摩地之前,我们会观空,然后观想你跟你修法的本尊合一,再入三摩地。师父的书里也曾经记载过和弟子关于不同修行方法的问答:

卢师尊!你认为所有的观想法,都要修吗?” 我答:“不是的,这是依各人的习性而修。”人问:“如何说?”
我答:我用最简单的分析如下:数息法––是对治散乱的。不净观––是对治贪的。慈悲观––是对治瞋及恨的。因缘观––是对治痴的。每一个行者,自己明白自己的习性,修观自然能得利。也有人说:性子太急的用“数息”。性子太慢的用“不净”。有大智慧的用“慈悲”。有大慈悲的用“因缘”

但师父的书里面并没有展开说什么是因缘观和慈悲观,如何修行。不管怎么说,数息法是大家公认,最适合入门的,因此,下面主说数息法。南师是有拓展,为什么数息法最好入手。佛家常说,明心见性,禅定就是明心的过程,南师说,心念和气是分不开的,因此从气入手:

人一昏迷,临死的时候,下面冷到哪个地方,气就停到那个地方,这个识就散到那个地方。最后一口气出来,气就没有了,第六意识完全散了。所以现在一口气在,你的心念跟气是离不开的。可是念跟气两个分途。在注意打拳,这个时候气跟心两个专一,当你很专一的时候,那个呼吸一定是停掉的,是不是啊?唉!你们也不去体会。当你专心想问题,想个东西要写,或看个东西,一刹那,呼吸停住了。或者我们在说话,突然一个陌生人进门,“呃,呃,你是谁啊?”那一下呼吸是停住的。“哎啊,是你呀!”放心了,呼吸来了。念跟息是这样,永远不会合,所以道家叫“降龙伏虎”。这个心念像一条龙一样,龙是什么意思?变化无常,变动不居是龙。虎是气,猛虎一下山,这个气一来就伤人了。所以道家说降龙伏虎,先把念头降伏,就是《金刚经》的如何降伏其心;如何降伏其虎,就是修气。你们注意,这个心气本来合一,可是又两个分开;因此修行的方法,先走风大,安那般那路线,叫你把心拉回来。等于拿气做一条绳子,你这个心念像个猴子,外面乱跑,拿这条绳子把这只猴子拴过来,归在一起。

 

首先,何为息?和气的区别在哪里?

为什么不翻成“出气入气”,一定翻成“出息入息”?注意这个息字。再退回来讲,这个息字中国字是怎么写的?是“自心”,叫做息。自心就是息,不叫做“气”了

我自己的理解是,息,是你有意识的气,有意识的呼吸,为息的第一步。以下是南师更加形象的描述,如何去感受息

起坐来,先注意自己呼吸,然后又告诉你,呼吸粗的、大的叫“风”;我们的呼吸只到肺部为止的,叫“喘”;比肺部再深一点,叫“气”,到丹田到肚脐那里,那个还只叫“气”;再进一步,好像停留了,不呼不吸了,那个才叫“息”
数息数的是什么息?息不是风,是风已经平静了。吹得大叫风,像海上、山上刮的台风呼啊呼的,那个是风。风没有了,等于在嵩山上,你们少林寺旁边,秋天同夏末,微风吹来很舒服,气候很温暖,那个是气,空气的气,还不是息。在春秋的季节,万里晴天无片云时,一点风都没有,非常温和清爽,很安详的时候,那个是息。那是大自然的息,你要认得。

知道什么是息之后,下面是数息的具体方法论,为16个阶段:

(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诸身行”。(六)“受喜”,得初禅,初禅是离生喜乐。(七)“受乐”,身上内部每个细胞发出快乐的感受,那是无比的舒服,不能形容的。所以得到初禅是“心一境性,离生喜乐”,有和世间脱离之感,无比的喜乐。(八)“受诸心行”,转回来,又感觉不同了,这个很深了;心里一起心动念,这个身体四大已经整个变了。再下来,这个时候,(九)“心作喜”,由初禅真到了二禅“定生喜乐”。(十)“心作摄”,一切杂念妄想没有了,要用就有,不用完全空;摄是统统把握了。(十一)“心作解脱”,修行到这里,才不冤枉出家,得解脱道了。解脱就是证道,不证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罗汉,也至少证到初果罗汉的“预流向”。
下面完全是心法了。
(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这个时候,才做到真正的“离欲尊”;这个离欲,《金刚经》上佛叫须菩提离欲阿罗汉,真的离欲了。然后,证灭尽定。(十五)“观灭尽”,要走就走,我们也可以做到邓隐峰祖师一样吧!在这个时候到“灭尽定”,所谓涅槃境界,还不算数。(十六)“观弃舍”,还要丢掉放开,转到大乘去了

对我最有帮助的就是理解前4个阶段,在师父要求的修行里面,入三摩地的第一步就是做九节佛风。九节佛风就是让左边的鼻子呼气吸气3次,右边的鼻子呼气吸气3次,然后左边鼻子呼气,右边鼻子出气3次,再反过来3次,为九节佛风。这就是知息入和知息出。对于知息长短,在我师傅的实修记录里面,他非常有感应的是知息冷暖,那个其实就是和知息长短的阶段一样,但对我自己而言,还没有到那个境界,我觉得知息长短比较好理解,因此,先说这个。在知息长短以前,首先要懂得“观”息,或者”随“息,就是自己的念与息合一,住在息上,不控制息,不去想息,只是静静地跟随。


下面是南师对于息长,息短的形容

是自己晓得那个境界,气进来,不是到丹田、肚子,是由小腹这里,一直通过两腿到达脚底心,这才是知道“息长。你们屁股上的环跳穴到两条大腿,到脚底心,气都没有到,如果你说是息长,那不就是妄想境界吗?“息短知短”,到达这个境界,是“止”的境界,这个息,有时候长,每一个呼吸来,都是从脚底心出发到上面的。“息短知短”这个时候的“短”,不是说这股气长会变短,不是的。有时候这个气一直到脚底心,有时候呼气,自己晓得那个呼吸很短,一下就不需要再呼了。或者在这个境界上,有时候觉得吸气很短,进来好像一下就过了,不需要了,这里面气都自己在流通了,在来往,没有身体感觉,这就是“息长知长,息短知短”。什么是“息冷知冷”呢?有时候,你身体里有外感的,有地水火风四大不调,虽然呼吸这个境界很好,可是你觉得一身发冷,不过,一点都不要怕。

知息冷暖,我师父的实修记录里面记载了非常详细他自己的体验,但我目前没有感应,就不展开了。我很喜欢南师对于下面息长息短很详细的展开,心很静很静的时候,才可以如此细微的察觉,这个在自己实修的时候,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我也去观察,我的呼和吸,长短的区别。

有时候长中之长,有时候短中之短,有时候短中之长,有时候长中之短,为什么祖师们把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那么清楚? 我可以告诉你,有时候是“长中之长”,觉得出息也长,入息也长,在某一种时候感觉到出息很长,出去了,同空的境界配合,没有回来。回来以后,觉得气回来一下很短,已经够了,所以是“长中之短”。有时候是“短中之长”,身体内部,觉得呼吸需要吸进来,自然的作用,吸一下,它继续在吸,一直到脚底心,一直到脚趾头都充满了,这是短中之长。还有“短中之短,长中之长”,每一样都不同

目前自己的实修,还没有能够清晰感受到息长息短,没有没有感受到息在身体里的流动,可以感受到,当不控制息的时候,息自然到腹部,有时候可以感受到脚底的气,腰后面的气,但是不是连贯的,而是局部的气。起心动念之际,呼吸马上变短。以下是第四个阶段的解读,能做到第四个阶段已经很不容易。

到了知息遍身,这个时候已经不谈什么数息、随息了。也不要数,也不要随,随时息跟念两个配合为一的,随时知性清楚的,这样才叫做修行。不管修密宗,或什么法门,不到这个禅定,不要谈修行了。

个人的解读是,第四个阶段是一个,当第三个阶段做好之后,水到渠成的阶段。在南师的书里面,有其他师傅分享的实例,慢慢的,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的中脉和五脏六腑,以及颜色,南师说,最后看到的中脉,就是青蓝色。

要是经常如此,才知道“知息遍身”,慢慢把整个内在气脉变化了,才到达“除诸身行”这一步,那么一定是变成青蓝色了。

 

下面是我师父书里面讨论关于禅定的阶段,以时间为参考单位,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初住”––心只是稍稍稳定,妄想非常多,心浮浮的,很散乱。时间很短,心稳定也很短,约二分钟就被妄念侵入。就算你坐的时间很长,但,稳定只一、二分钟。“续住”––持续禅坐一段时间之后,已能注意到妄念,一有妄念,便把心拉回来,如此拉来拉去,心能稳定六分钟了,总之,拉回心,不起妄念,能达六分钟,就算“续住”。回住”––我认为“续住”的时间会较长久,也就拉来拉去的训练会花掉很长的时间。进入“回住”时,心已能定在十二分钟之久了,十二分后,妄念一升起,你已发觉,马上拉回来,这时候,已能渐渐的控制心念。

我自己基本上都可以在“回住”的阶段,状态好的时候,可以到达下面“伏住” 的阶段。我发现自己的禅定是有一个转折点的,之前的静坐,特别容易有妄念,就是心里突然想起自己没做这个,没做那个,等下要做这个和那个,那时候心气很浮。现在我基本上没有这个问题,或者说可以很快控制,但是容易进入昏沉。昏沉就像是睡觉以前,意识会慢慢模糊,那是另一个阶段的胡思乱想,思绪开始飘,但那是昏沉的飘。我记得以前睡不着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去幻想一些事情,我总觉得想着想着就能睡着,我睡觉也总是梦特别多,梦很多很清晰,这一年发梦倒是改善很多,基本上不记得。

近住”––每一次的禅定,心已能集中在一个点上,达二十分之久,在二十分之内,妄念不易入侵,就算入侵,也会很快遣散,注意力增强,定住二十分。伏住”––心已能注意达三十分钟之久,能够降伏妄念,这就是“伏住”。但要注意的是,三十分之内,你可能放松心态,太放松就容易打瞌睡,这样“昏沉”的现象就产生了,这“睡着”是一种过失,要加强精神。“寂住”––由于“伏住”的状态是入三摩地的关键,但易睡着,就加强精神,太加强精神,反而精神亢奋,就会产生“掉举”,这“昏沉”或“掉举”都是过失。一个是“睡着”。一个是“太清醒”。二者要调整好,刚刚好最重要。时间四十分。
最寂住”––时间可达一小时或二小时,昏沉或掉举,已经很少了,在这个阶段,一切都成熟了,已是一位能禅定的人。“专住”––时间能自我控制,要多久就能多久。自己已能变化时轮金刚或本尊,只要一努力,就能定住。没有昏沉,没有掉举。等住”––无事、无心、无昏沉、无掉举、无妄、无想。时间不计。证入虚空、大光明海。入我我入
 

密宗的挫火观很出名,南师也把它列为5观的修行方法之一,但是我读师父的书,我的理解是,挫火观不是直接入门的方法,而是把息修好之后,一个可以进修的方向。师傅书里的摘抄:

数息是基础,修气第一是数息。注意息入,注意息出,息长息短,息遍全身,息法是专一。由息产生:喜乐。妙乐。法乐。大乐。无漏。拙火。这是金刚乘的修法,“气、脉、明点”直至光明,明心见性

以下我觉得对我来说还没有太多意义,因为还没到那一步,但记录一下好为以后复习。如果想练挫火观,师父说,就是要配合呼吸来练。个人认为必须要像南师说的,把息和念练好,不然就是不学走,先学飞。

第一步的功法是吐纳(呼吸),密教有律动呼吸(武火),完全呼吸(文火)。这两种呼吸法,也就是火候的控制。”律动呼吸––急促粗。完全呼吸––细慢长。文火、武火,要控制得恰到好处。我认为:完全呼吸为重,可以保持虚静,而律动呼吸是“拙火”升起的关键时刻才用的。
“禅定呼吸如何?”了鸣和尚说:藏密方面:九节佛风––是以完全呼吸,至下丹田,及以“意用”,做九节的呼吸。金刚诵––是以咒字,完全呼吸,至下丹田,闭气,再呼出。宝瓶气––运用完全呼吸,以“四息法”,最后闭息,再射出息。平时禅定用“完全呼吸”,自觉“拙火”渐成,改用“律动呼吸”,促成“拙火”升起。这叫关键。

我师父不像南师,列出了几种入观的方法,师父只让我们从数息入手,但是他说到,入观之后,禅定之时会有很多种不同的觉受,我也列出来,给其他人做个参考吧。师父分享,禅定会有8受:「一般是指『动』、『痒』、『轻』、『重』、『冷』、『暖』、『滑』、『涩』。」下面是师父具体说,地水火风空,5种观的感受。我个人认为,这5种观感都是要到南师之前说到的第五步 - “除诸身行” 才会感受到。除诸身行的意思就是,已经"忘掉"了自己的肉身,正是没有了肉身,才可以成为地水火风。


行者只會跟你講,就是專注一個東西,使你的心不散亂,就叫做「禪定」。這個大家一聽就懂,但是,佛陀的禪定,不是那麼簡單的,是進入「大光明藏」,為什麼會產生光明呢?你要講出來。光明從何而生?從火生,火才能產生光明,因為光明是依著火。大家曉得「禪定」的覺受是什麼?有好多種覺受的,我簡單的跟你們講一下:一、覺得身體很堅固的覺受產生,好像金剛山一樣,刀槍不入、諸魔不侵,就是因為禪定得了「地」的法味。地就是堅固嘛!二、現在佛陀進入「大光明藏三昧正受」,這就是如來進入火光三昧,產生身體上「火」的法味顯現出來,光明無量無盡,因為火才能產生光嘛!三、有人禪定得輕安覺受。請問此覺受從那裡來?就是從身體裡「風」的法味來,這是你的氣的法味。因為「風」本身來講,才會輕的、浮的、會神遊。四、禪定時的「變化」從那裡來?有人說他禪定時會變大;有時候又變得很小,像一隻螞蟻,宇宙廣大無邊,自己卻變得像一隻螞蟻。有時候他自己覺得變化成很多東西,甚至感覺自己和周圍環境,通通不見了,這種變化從哪裡來?這個就是得到「水」的法味,因為水最富變化。五、有的人講自己的身體不見了,周圍環境也全部不見了。很好!這就是「空樂」,得到的是「空」的法樂,什麼都沒有、一切變成永恆、虛空,自己和周圍環境,一切完全都不存在了,這就是得到「空」味。

在南师的书里面,有其他师傅分享,禅定几年后,有一天突然觉得自己的身体很轻,走路很轻,干什么都觉得自己的身体很轻很轻。因此想,禅修到一定程度,这些地水火风的体验,不一定是禅定之时才有体会,可能会感受到自己身体和触感彻底的改变。


疫情期间的时候,有段时间我也会每天冥想,那时候我没有那么多理论知识,基本上只是让自己的脑子像镜子一样,有车声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就是车声,有鸟叫我的脑子里就是鸟叫,有妄想时,脑子里就是妄想,但让妄想如云一般,飘过去就好了。那时候,偶尔几次,我会感觉的自己的身体变成了透明,让一切东西穿过我,流过我。


 

这些都是我实修的感受。我的另一个感悟是,虽然南师清楚的列出了实修的几个阶段,但是那些阶段应该不是固定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状态禅定,阶段可能会反复横跳,包括这些感受,我认为也不是恒定的,不需要照本宣科,这些更多的是一个引子的作用,是引导,是鼓励大家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禅定主要是去执,因此禅定的时候,不要执着,不是说自己一定要有某一个感受或者禅定多久,要执着去禅定这件事情,而不要执着地禅定。


另外再说说持戒,因为持戒对禅定是有帮助的,如果不持戒,一般人很难禅定得很好。大乘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我个人认为,前三个的重点是舍,戒,忍。能做到前三个,再说后三个。南师说:


你们每次瞎猫撞上死老鼠,碰上“息”的状态,念头很清净,都是在肠胃将空未空,一切调整得很好的时候。所以要修行的话,一切生活的细节,都要配合要调整好。因此要了解佛的戒律部分,吃饭怎么吃,穿衣怎么穿,走路怎么走,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每一点都交待得很清楚。大家讲戒律的只晓得守戒,为什么要守戒?就是怕犯过错,防非止恶,然后到达念头清净。

我师父也反复强调,戒是为了生定。师父常说,佛需不需要守戒?当然不需要,无戒可守。不要为了守戒而守戒,守戒是为了生定。反思我自己,我是一个比较难控制自己食欲的人,从小就喜欢美食,除了这是一个享受以外,也是我面对压力,不知所措时候,一个缓解的办法。特别是压力大的时候,我会情绪化进食,我甚至发现,工作3年后,我吃饭往往没有意识,我必须吃到横膈膜顶到了,我才知道我饱了,不然我都觉得我没饱。然后我会陷入自责,然后我的愧疚感会让我饿自己,周而复始。吃饭吃到昏昏沉沉,或者饿到饥肠辘辘,思绪全都在胃上面,如何生定生慧呢?这种时候就很适合守戒。


 

最后最后,分享一段我师父在开示《六祖坛经》里面的一段话:

見性』就是『見性』,『禪定』就是『禪定』,二者不一樣,你以為我會『禪定』了,那麼我就『見性』了。不是。你必須要從『禪定』裡面得到了最高智慧,有了這最高的智慧以後,你才能夠開悟,才能夠『見性』。所以,『禪定』是一個方法,『禪定解脫』是一個方法。『見性』是『見性』。

分享这一段话是想强调,不管是禅宗还是密宗,都非常强调实修。这段话里面说,会禅定了,不等于见性了,我觉得反过来也是如此,见性,开悟了,理解了,不等于修道正果了。禅宗,特别是六组这一支,是可以直接开悟的,但不代表已经正果,正果必须实修。反思我个人,我对形而上学的概念非常好理解。读形而上学的佛经对我来说并不困难,甚至是一种懒惰的表现,因为那是我的舒适区。但十分缺乏实修。希望自己可以在实修的路上,修法有成。


-- 2/10/2025 @温哥华的家

Comments


  • generic-social-link
  • instagram
  • linkedin

©2019 by LindaChen.

bottom of page